下乡分队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下乡地点丨江苏甪(lù)直古镇
带队教师丨黄勇、侯鑫、陈哩尔、高宇、路英凯
随队采访丨校团委 李樱妮
江南又梦烟雨,不如山塘七里
在苏州的水乡迷踪中
有一处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
仙游之地——
甪直古镇
本次采访
跟随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队伍
来到了这座如诗般的江南小镇
在集创作、策展、调研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
实现在地化教育
以画笔为尺
丈量这座带有几分“拙气”的古镇
一帘水墨深处
尽是诗人眼中的江南好
初寻江南
创作与策展实践转化
“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从北京初至苏州,最要适应的便是它湿润多变的气候,烟雨朦胧了江南的景致,也润湿了同学们写生的画面。
在长时间的户外写生过程中,色彩、光影、空间等视觉元素随气候而变化多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锻炼画面的直观感知力、捕捉能力与决策能力?如何在景色变化中随机与临场应变?需要为观众呈现怎样的作品?艺管学院pg电子官网推荐在创作伊始就需考虑“隐含的读者”。
随着写生实践的逐步深入,艺管学子感受颇深的是对作品观察视点的转变。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与独到的艺术作品鉴赏力,是艺术管理专业素养的基石。构思如何将一块空白画布完成从无到有,记录所见所感,下乡写生让同学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的意义,在笔墨与色彩间锻炼出艺术管理人“毒辣的眼睛”。
写生期间的作业汇看体现了艺管学院的另一项特色教学——基于一手写生画作的策展实践。同学们组成策展小组,调动艺术史论与策展理论对写生作品现场策展,考虑相邻作品于题材、画面、创作思路等方面的关系,设计制作展签,并结合策展思路进行作品阐释。同时,老师也鼓励大家结合学科背景与研究方向,将跨学科思维融入创作与策展实践中。集创作、策展、导览于一体的现场教学方式,让艺管学子从创作实践理解艺术家视角,从策展实践理解观众视角,最终从社会角度回归艺管人视角。
复探园林
城市考察与在地体验
“一座苏州城,半部园林诗。”对于艺术管理专业来说,知识储备与在地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写生课程之余,师生前往参观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等特色城市景观,直观感受当地的城市景观与人文情怀。
拙政园中文人气息与自然野趣相得益彰。一轴流觞曲水,贯穿南北,徐徐漫步,淡墨写意入眼帘,不需远行,即可赏春水微澜。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则给予传统江南建筑融合现代审美的全新阐释,烟雨江南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水墨丹青之韵流淌其中。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同学们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展览策划、动线布局、公共美育活动、文创开发等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吴门珍品在这座占地十九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馆徐徐展开,与历史回应,与现代共鸣。
再访古镇
创意策划与社会调研
“一边写生创作,一边走访调研”是艺管学院春季实践课程的另一特色。写生创作方面,同学们深入田野,寻找并呈现在地特有的、真实的自然风光;调研策划方面,同学们结合专业进行在地调研,完成创意实践的策划方案,并与当地委托方探讨方案可行性。
初至甪直,同学们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甪直古镇中的萧宅、叶圣陶纪念馆、保圣寺、古物馆及罗汉塑像,深度领略民居建筑魅力与古镇文化底蕴。同学们也从村民视角探访当地国家级非遗文化,思考“艺术赋能乡村”新方向。
调研策划课程以任务导向型为主,由同学们分组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搜集、焦点访谈等方式,从策展、美育、影像、营销、文旅、文化遗产保护等跨专业视角与创意思维出发,针对在地需求提出7套方案,从调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实际问题。
在为期两周的春季写生课程中,同学们感悟自然风景、建构图像语言,从“向外索”走向“向内求”,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与师友同吃共住、朝夕相处,构成央美学业生涯的珍贵回忆;在走出校园课堂、在地调研的过程,领悟艺术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结。自我认知、社会关系、在地体验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实现了艺术管理人作为连接艺术与社会桥梁的专业培养目标,更融入于每一位pg电子官网推荐的生命体验。
行以致远
艺,是格局、是格调。央美学子走向天南地北,以画笔丈量万里路。
术,是技术。在后现代语境里,学习把握微观技术与视觉艺术规律。
管,是规划。如何规划好学业生涯的每一天、每一节课,是艺管学子最基础的专业素养。
理,是整理。实时总结、反思、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自我对话。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春季写生之行以“艺术管理”四个字出发,落实到在地教育教学之中。甪直的静谧和雅致,流淌在画笔,惠存于心绪,也终将融于未来的成长学习之中,凝聚为艺管学子独属的甪直印记。
校团委 李樱妮 pg电子官网推荐 彭钰菲/文
校团委 李樱妮、pg电子官网推荐 彭钰菲 田纳溪 曾诗涵 向田晟 张瑜泉 周袁玉琢/图
宣传部 何逸凡/整理
宣传部 赵晶/编
2024年5月10日